政治復習要結合題目來看,注意把握每個部分知識點的命題形式,更熟練的動態把握知識要點??射J教育網分享歷年230道精選錯題集,單選題和多選題皆有,為大家分析命題和鏈接教材,下面是馬哲第三章單選錯題集。
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一、單項選擇題Ⅰ: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2.廣州人在飲食上喜歡追求新異,對菜肴的名稱更是講究。前幾年桌桌流行“發財”(發菜-一種黑綠色藻類植物,沒有特殊的食用價值,但對環境保護影響巨大),現在則是逢酒席必上“生財”(生菜)。吃發菜以求“發財”,吃生菜以求“生財”,從哲學上看這種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聯系是現實的、具體的
C.普遍聯系是通過“中介”實現的 D.事物的聯系的多樣性
3.認為“人與人的心靈可以跨越遙遠的距離發生感應”,甚至相信“意念移物”,這是:
A.承認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的辯證觀點 B.承認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論觀點
C.宣稱虛幻聯系的唯心主義觀點
D.宣稱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可以分為客觀聯系和主觀聯系兩種基本類型??陀^聯系又稱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觀聯系是指人們從某種特定的主觀愿望和目的出發,對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所做的人為改變和主觀臆想。唯物辯證法要求從客觀聯系出發,依據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認識客觀事物,反對用主觀臆想的聯系代替客觀事物本來的聯系。
聯系是客觀的,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相互聯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質的統一性。就事物的聯系與人的實踐關系來說,事物的自在聯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為聯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的自在聯系在人產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質世界,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地不斷深入地把它們揭示了出來。事物中人為聯系的建立則體現出人類實踐的能動性,使自然在人為的聯系中變成一個“人化”的自然。當然事物的人為聯系只有反映了客觀的聯系時才具有真實性,并經過實踐這一客觀的物質活動才能轉化為現實性??梢?,這種事物中的自在聯系和人為聯系都是客觀的,并不是一種主觀聯系。
這兩題中的聯系都不是對客觀的反映,并不能轉化為現實,只是人們依據主觀愿望,主觀臆想創造出的聯系,并不具有真實性,是錯誤的觀點。2題的正確答案是B。3題的正確答案是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頁。
6.普遍聯系是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總特征,唯物辯證法所理解的聯系是指以:
A.事物的運動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為前提的
C.事物的對立統一為前提的 D.事物間的確定界限為前提的
7.“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以承認事物之間的確定界限為前提的”,這是指:
A.事物的聯系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聯系 B.事物的聯系是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的
C.事物的聯系是通過自身體現出來的聯系 D.聯系是相互區別的具體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區別的關系。
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區別是互為前提的。唯物辯證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聯系時,并不否認事物之間的相互區別,而恰恰是以承認事物的區別為前提的。如果否認區別,事物之間只是混沌一團,就說不清是什么東西和什么東西相聯系,也就無所謂聯系。唯物辯證法要求在有區別的本質之間看到它們所固有的聯系,又在有聯系的東西之間看到它們的區別。如果只見區別不見聯系,就會把本來有聯系的事物割裂開來,陷入絕對主義;如果只見聯系不見區別,就會抹煞事物的質的界限,把所謂普遍聯系歪曲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對主義。兩題的正確答案都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頁。
10.發展揭示了新陳代謝這一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發展的本質是:
A.變化 B.增加 C.創新 D.運動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發展的本質是創新。
發展不同于增長,它不僅是指數量的增加,更是指結構的改變和優化、質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發展才能產生新事物,發展的本質是創新。從前提上看,發展必須要以理論和思維的創新為先導;從內容上看,發展不是一種簡單的量的擴展,更重要的是一種新質的生成;從方式上看,發展是一種新的重組,是運作方式的重組,發展規則的重組,是發展總體思路、總體內容、總體目標創新的結果,是新的關系體系對舊的關系的揚棄和創新。因此,發展的本質就是創新。為此,我們要增強創新意識,積極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事物發展。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2頁。
15.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規律是
A.思維對事物本質的概括和反映 B.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維形式
C.事物內在的本質的穩固的聯系 D.事物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構成規律,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重復性和普遍性的特點,最根本的特點是客觀性。A項是指人們認識規律的途徑和方法,是思維對規律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發展規律本身。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思維對規律的反映之間是有區別的;B項是唯心主義對規律和范疇的界定;D項是關于辯證否定觀的基本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5頁;《大綱解析》第23頁。
18.“守株待兔”的故事中農夫的錯誤從哲學上講是
A.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沒有在事物運動變化中把握規律 D.把事物運動中的偶然聯系當作了必然聯系
19.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說:“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強調了
A.人們對每一件事物都要細心觀察 B.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有理性的指導
C.人們獲得感性經驗的重要性 D.人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的應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區別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聯系的,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必然的東西是偶然的,偶然的東西又是必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對于人們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并在客觀規律的指導下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首先,掌握客觀必然性是科學認識和實踐的基礎。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只有認識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獲得自由,行動才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覺性。“守株待兔”中農夫沒有正確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運動中的偶然性當作了必然聯系,因此是錯誤的。其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礎上,重視偶然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才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動工作的發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響;才能善于捕捉“機遇”和利用“機遇”去揭示和發現必然性,推動客觀事物以及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達到人們的預期目的。
第20題關鍵點是弄清“機遇”和“有準備的頭腦”的含義:人們在觀察、探索、研究客觀對象的時候,由于客觀對象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往往會出現預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這就是“機遇”。在科學的實踐中,“機遇”往往會成為重大發明創造的起點。但是這種機遇也不是純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隱藏著某種必然性的東西。要善于識別偶然的“機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機遇”去揭示客觀必然性。而“有準備的頭腦”即指觀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維。“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是指觀察者的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豐富的準備材料的情況下,只有通過理性思維的指導,才能及時抓住“機遇”并加以利用,從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動科學的發展。18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19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6-37頁;《大綱解析》第23-24頁。
2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組成部分的相對位置和全部作用,一億年以前的情況和一億年以后的狀況,都可以精確無誤地演算出來,因為未來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誕生時便已完全被確定了。”這是
A.唯心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C.非決定論的觀點 D.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的問題。
是否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即是否承認事物發展具有客觀規律,在世界觀上表現為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對立。決定論是關于事物具有因果聯系性、規律性、必然性的理論。唯物辯證法豐富了決定論的內涵,把決定看成一種說明事物和過程的普遍制約性、規定性的理論,從根本上說是對于世界的聯系和發展的統一的理解。非決定論否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否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必然性,認為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沒有規律和秩序可循的。同唯物主義決定論對立的還有目的論、觀念決定論,它們采取了與上述非決定論在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宗教目的論、神學宿命論、上帝決定論、觀念決定論等都是偽決定論。
辯證決定論是建立在承認和理解世界聯系和發展的規律體系的基礎之上的,是人們把過去、現在和將來聯系起來的根據,是人類自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是對于世界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相互統一的全面、辯證的理解;它把普遍聯系的觀點和永恒發展的觀點具體地統一了起來并貫徹到底,并在更深層次上說明了聯系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以及事物發展的方向性和規定性。
題干引用的是法國的天文學家拉普拉斯的言論。他認為根據太陽系的初始力學狀態,就能用牛頓力學方程推算出宇宙過去到未來的一切事物;未來包含于過去的條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可以精確確定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機械決定論(形而上學決定論)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6-37頁;《大綱解析》第23-24頁。
37.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運動,從表現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B.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D.是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意義。
客觀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規律的過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和反映了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客觀事物的發展,由于自身內部矛盾的作用,是一個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觀規律的過程。這一過程歷經兩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發展因此表現為一個周期。它表明客觀事物發展在內容上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則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體現了客觀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統一。因此,本題正確答案選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2頁;《大綱解析》第27頁。
43.決定事物質的規定性的是
A.事物內部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內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事物內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特殊性的地位。
唯物辯證法認為,每個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運動形式,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事物或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各種科學門類和學科的劃分,就是以各門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自己特殊的矛盾為依據的。不僅不同的事物有著自己特殊的矛盾,而且每一事物在其不同的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也都包含著各自特殊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與矛盾的普遍性相對,是標志事物矛盾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的哲學范疇,也稱矛盾的個性。其基本涵義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矛盾,規定著它的特殊本質,使它與別的事物區別開來,這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和特殊根據。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發展的普遍現象和普遍根據,并不決定事物質的規定性。
矛盾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矛盾中旨在維持現存的矛盾關系的方面和旨在消除現存矛盾關系的方面,也稱矛盾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否定方面作為“對立內部的不安”,是“破壞的方面”,是破壞舊事物、建立新事物的一種革命力量,盡管它在開始時可能很弱小,但它代表著矛盾發展的必然趨勢,必然隨著矛盾的發展成長起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矛盾的肯定的方面,由于它在矛盾的發展中屬于穩定的和保守的方面,因此,隨著矛盾的展開和解決,它將為否定的方面所代替。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9頁。
44.狄德羅曾說過:“生命,就是一連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著,就以塊體的方式作用與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與反作用”。這句話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運動是絕對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這一哲學范疇具有兩重含義。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為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種客觀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并貫穿于每一個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普遍性的這層含義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圍內存在的問題。二指矛盾性質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樣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點,特別是各式各樣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質規定以及矛盾運動所共同遵循的客觀規律。矛盾普遍性的這層含義指的是矛盾怎樣存在,是不是多樣性的統一的問題。題中的觀點,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運動的絕對性,因此答案選A。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9頁。
48.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A.矛盾論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的這一著名論斷,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矛盾問題的指導性線索。所謂矛盾的共性又稱作矛盾的普遍性,它有兩方面的基本涵義: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處處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矛盾的個性又稱作矛盾的特殊性,其基本涵義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9頁。
49.在哲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唯心主義派別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義的發展,這一事實說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發展
B.矛盾一方的發展可以為另一方的發展提供條件
C.矛盾雙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為另一方的發展所利用
D.矛盾雙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發展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它在事物的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雙方能夠在一個統一體內相互依存;(2)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內容之一。同一性使矛盾雙方能夠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從而得到發展,達到共存共贏;(3)同一性規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事物的發展總是一物轉化為他物,轉化為“自己的他物”,即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正因為事物的轉化總是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所以發展總是表現為連續性和間斷性的統一,表現為確定的方向性。
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矛盾的雙方。唯心主義的發展不是為唯物主義的發展提供條件的,而是唯心主義一方的自身矛盾,但它可為唯物主義一方的發展所利用。一種唯心主義批判另一種唯心主義,往往能提供有利于唯物主義的論據和方法,為此列寧指出:“當一個唯心主義者批判另一個唯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基礎時,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義的。”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4頁;《大綱解析》第29頁。
54.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觀點 B.對立統一的觀點
C.質量互變的觀點 D.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理論,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學說,揭示的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三大基本規律,以及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五對基本范疇。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客觀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趨勢。辯證法的各對基本范疇則從不同方面揭示和反映了客觀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變化??傮w上看,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這一基本特征的揭示和反映。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21頁。
56.中國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他的這一觀點是
A.形而上學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辯證法觀點 D.唯物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形而上學觀點的辨析。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和全面的觀點考察事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與此相反,形而上學則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互不聯系和永遠不變的,如果有變化,則不過是其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以及位置上的改變;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本身內部矛盾的推動,而是取決于外部力量的推動。
孟子的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承認歷史有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沿著一定的順序進行的,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這種觀點卻是歷史循環論,他不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用簡單的類比來描述歷史現象,或者將歷史進程的個別方面的重復和相似絕對化,因而不能理解社會歷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循環論把事物的發展變化看成簡單的周而復始的自我循環,只看到周期性的曲折性,否認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實質上否認了事物的發展,因此孟子的這一看法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57.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觀點是
A.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相對主義的觀點辨析。
莊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細微的東西和更渺小的東西相比具有大的屬性,人們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廣闊的宇宙相比就顯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縱即逝的生命相比卻是長壽,而彭祖的百歲卻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他認為大小、壽夭、彼此的差別只是相對的,他否認相對而言的大小、壽夭、彼此之中有絕對,有本質的差別。最后,莊子得出了萬物之間、萬物與人都是沒有差別的,用相對主義消融了事物間的差異。
在莊子之前或與莊子同時的哲學家,大都有獨斷論傾向,如墨子持經驗論的獨斷論,孟子持唯理論的獨斷論。莊子對任何形式的獨斷論都表示反對,用相對主義反對獨斷論,走向了一個極端。但它打破了獨斷論對人們的束縛,從而構成了中國哲學辯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對中國哲學的發展也有著巨大貢獻。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可銳教育"網上的內容,包括文章、資料、資訊等, 凡注明"稿件來源:可銳教育"的,其版權 均為"可銳教育"即杭州可銳科技咨詢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得到 "可銳教育"許可 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考研村",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2,"可銳教育" 未注明"稿件來源:可銳教育"的 文章、資料、資訊等 均為轉載稿,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 "稿件來源:可銳教育" 或"稿件來源:考研村",本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站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后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系。